臨近年末,2022年即將結束?;厥走@一年,音頻市場也出現了不小的變化,總體而言,整個行業仍處于增量階段。
易觀分析《中國音頻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22》顯示,我國在線音頻市場規模持續增長,預計2022年將超過500億元,環比預計增長34.3%。
廣泛的市場需求和潛在用戶,吸引了眾多平臺、機構和巨頭紛紛布局音頻領域,除原有的喜馬拉雅、荔枝、蜻蜓FM等在線音頻平臺外,騰訊音樂、網易云音樂、快手抖音等互聯網巨頭也競相入局。
“伴隨著短視頻平臺音頻化、音頻平臺多樣化的進程加快,雙方的內容重合度會更高,屆時必然會出現搶占用戶時長的局面。而當形成流量紛爭的時候,雙方的共生邏輯也將轉為競爭邏輯?!毕嚓P分析人士表示,如何打造平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,抓住聲音賽道紅利,將成為各大音頻平臺未來發展的重心。
“耳朵經濟”產業火熱,內容生態日趨繁榮
2022年,由于宏觀經濟、疫情反復的影響,移動互聯網正加速改變了產業形態,新興經濟持續發展,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。有著強伴隨屬性的聲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大眾娛樂產業,正在崛起。
《中國音頻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22》顯示,音頻已成為眾多互聯網用戶必不可少的陪伴選擇,高達80%的用戶表示在通勤時有收聽音頻的習慣,其次分別是居家場景、夜間場景、工作學習場景、運動場景和親子場景。
易觀分析認為,由于有聲書、播客等長音頻內容的敘事性更強,更具沉浸感和陪伴屬性,因此相比于其它音頻形態,音頻平臺具有明顯的高用戶粘性特點,體現了長音頻內容對用戶的更高吸引力。
放眼來看,國內在線音頻行業已形成較為穩定的競爭梯隊。第三方研報顯示,喜馬拉雅以67.1%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梯隊,與后面各個梯隊的競爭對手拉開了較大的差距。
此前披露的招股書顯示,喜馬拉雅的月活用戶達2.67億,2021年比2020年同比增長24%。同時平臺日活、月活躍用戶比十分穩定,2019-2021年均維持在27%-28%左右。
荔枝、蜻蜓FM、懶人暢聽等位列第二梯隊。從已上市的荔枝最新財報來看,三季度該平臺平均移動端月活用戶為4970萬,而2021年第三季度為5890萬,主要原因是商業化能力較低用戶的廣告支出減少。
目前,隨著國內在線音頻市場的成熟,以及文娛市場中的其他細分市場如影視、直播等的相互影響,為滿足更多用戶的娛樂需求,已經衍生出音樂、播客、有聲書、脫口秀等多個內容類型。而這些形態也成為綜合性音頻平臺的標配。
同時,播客的強伴隨性以及社交屬性讓用戶更好形成情感認同,這一新的內容形式也開始在國內流行。
于是,包括喜馬拉雅、荔枝、蜻蜓FM等在內的各大音頻平臺紛紛布局播客領域,音頻市場的播客創作者生態正在逐步擴大,科技、新聞、親子、文化、娛樂等題材的內容池逐漸成型,推動內容生態日趨繁榮。
音頻平臺商業模式各異,均陷入業績增長困境
隨著多年發展,國內音頻玩家也形成了不同的商業模型,喜馬拉雅采用了UGC(用戶生產內容)+PGC(專業生產內容)+ PUGC(專業用戶生產內容)的模式,蜻蜓FM為PGC模式。荔枝則更偏向于UGC,本質為秀場類直播。從營收構成來看,平臺總營收中超過90%以上的收入都來自音頻娛樂,也就是音頻直播時的虛擬禮物打賞。
雖然各公司的戰略定位與內容形式都有明顯的差異,但普遍存在的痛點卻是相通的,那就是業績增長難題。
先來看已經上市的荔枝。最新財報顯示,三季度荔枝的營收為5.65億元,同比增長12%;凈利潤為1980萬元,較2021年同期扭虧;Non-GAAP下凈利潤2750萬元,2021年同期虧損2720萬元。
雖然荔枝在第三季度實現盈利,但從長遠看,其業務增長空間似乎不容樂觀。
一直以來,在線音頻平臺的業績增長都與用戶規模息息相關。三季度,荔枝的用戶規模呈下滑趨勢,其平均移動端月活用戶為4970萬,同比下降15.62%;月均付費用戶數為47.67萬,同比下降3.87%。
另一方面,荔枝居高不下的營銷費用也成為公司長期盈利的掣肘。今年前三季度,荔枝銷售管理費用分別為1.73億元、1.75億元和1.85億元,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9.71%、31.33%和31.24%。
反觀以PGC模式為主的喜馬拉雅與蜻蜓,同樣陷入盈利困境。據招股書,喜馬拉雅2021年總營收58.6億元,同比增長43.7%;年內虧損51.1億元,同比擴大77%,經調整年內虧損為7.6億元。
為何增收不盈利?這是因為喜馬拉雅的內容成本居高不下。包含內容創作者收入分成以及版權成本這兩部分的營業成本,一直是平臺最大的開支。
2020年和2021年,喜馬拉雅付給內容創作者的分成分別為13億和16億,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31.9%與27.3%。喜馬拉雅的模式也決定了UGC是維持平臺內多元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,招股書顯示,UGC內容在2021年整個平臺收聽時長中占了45.3%。
跨界巨頭打響反向狙擊戰,未來共生或將轉為競爭
當下,老牌音頻玩家如喜馬拉雅、荔枝、蜻蜓FM等已經獲得較為穩固的市場地位。然而,在線音頻市場中的部分賽道尚未出現絕對贏家,意味著市場仍蘊含著極大的商業機會。
隨著播客、有聲書等在線音頻賽道的火熱,一些實力強大的巨頭企業也開始布局這一賽道。首先是騰訊音樂、網易云音樂等在線音樂平臺逐步進行領域拓展。
“在線音樂平臺內容豐富、獲取成本更低,可以產生音樂與音頻的協同效應,來提升用戶時長與粘性。同時可以開拓如智能音箱、車載播客等使用場景,一定程度上提升會員價值,也為平臺廣告收入帶來增量空間?!蔽磥碇菐旆治龇Q。
另一方面,快手、抖音也在布局在線音頻市場。抖音方面從組建專業運營團隊、上線播放器產品、拿下內容版權等一系列舉措入手,深入音頻領域的各環節。
快手則通過為音樂人提供流量、獎金、完善的版權結算制度,來填充平臺的音樂資源,使其在未來競爭中更具內容優勢。
同時記者注意到,不少主播還在短視頻平臺上推出電視劇原聲助眠、哄睡直播等不同形式的音頻內容,也吸引了不少的用戶收聽與觀看。
“自帶音樂基因的短視頻平臺開展相關業務水到渠成,而且其流量巨大、宣發優勢明顯。只不過用戶在垂直平臺的習慣難以改變,而且短視頻平臺音樂版權數量相對較少,短時間內不會對音頻平臺產生威脅?!毕嚓P分析人士說道。
其指出,未來,伴隨著短視頻平臺音頻化、音頻平臺多樣化的進程加快、雙方內容重合度會更高,屆時必然會出現搶占用戶時長的局面,而當形成流量紛爭的時候,雙方的共生邏輯也將轉為競爭邏輯。
一場短視頻與音樂平臺的戰爭或許正悄然到來。